文/VR陀螺
衍射光波导+Micro-LED,以其高透光率、高亮度、低功耗,以及随着规模化边际贡献更为显著的生产工艺等诸多优势,一直被视为下一阶段最有竞争力的AR眼镜光学和显示方案。
据了解,Vuzix、OPPO、TCL、Dispelix、WaveOptics、中兴、小米等公司均展示了基于该方案的AR原型和产品。
技术虽先进,但受限于市场需求、量产工艺、良率、材料突破等各方面因素,衍射光波导+Micro-LED价格居高不下,大部分消费端产品价格约3000-4000元,B端产品甚至高达数万元。
9月6日,影目发布新品INMO Go,直接将衍射光波导+Micro-LED的产品价格杀至「千元级」。 千元级AR眼镜对于行业来说或将会打开新的市场局面,而将对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从产品体验和场景需求来看,是能否真正打开消费市场,本文将逐一探讨。
「千元级」INMO Go,AR眼镜杀疯了!
售价1999元,限时优惠1799元!INMO Go价格公布时,着实让人震惊,消费市场真的要提前爆发了吗?
回看VR,2021年Quest 2凭借299美元的售价,成功打开VR消费市场,一年内冲到千万级体量,难道这样的一幕即将在AR市场上演?
影目科技自2020年创办以来,便以「Never Just Glasses」的品牌理念为创新产品的出发点,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均推出了不同的产品,并且于2022年在消费端市场已完成了不错的成绩。
2023年9月6日,影目再次出发,在INMO Air 2之外宣布了另一条产品路线,基于Micro-LED和衍射光波导的方案,针对轻量化场景推出单目AR眼镜INMO Go。与之前的产品相比,INMO Go的应用更加实际,可以说与目前市面上其他AR产品走出了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谈到AR眼镜的路径,如今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方向,以AR+眼镜为主,强调AR核心功能的高端产品,如HoloLens、Magic Leap;以及以眼镜+AR为主的,强调轻薄眼镜形态,在其基础上叠加AR功能,其中又分为两大类,主打娱乐、办公方向的Birdbath光学方案的AR眼镜;以及以信息提示为核心的衍射光波导+Micro-LED为主的工具型产品,如影目、OPPO、小米、努比亚等。
究竟应该AR+眼镜,还是眼镜+AR,影目此次的产品已经提交了答案。在影目看来,AR眼镜首先必须得是眼镜,足够轻薄,能够满足用户日常佩戴,其次价格也要在千元左右,在大部分消费者的承受范围之内,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场景要更加实际。
1.眼镜+AR,以日常佩戴为核心
如果说INMO Air 2的设计关键词是「酷炫潮品」的话,INMO Go则更为“日常”,外观与普通眼镜并无二致。黑白两种色系、纤细的眼镜框体,可折叠镜腿,完全可作为普通眼镜日常佩戴。
INMO Go外型设计如普通眼镜
眼镜前方留有近视镜片卡槽,选择适应度数的镜片直接卡入,即可变成一幅近视眼镜。目前近视眼镜方案有多种形态,出厂直接贴合类,如OPPO Glass2,其配镜流程与近视眼镜类似;直接单片卡入镜框中的分体镜片类;以及影目这种双镜片一体式,其优势在于拆卸更方便,且一副眼镜可多人使用,但眼镜的整体性不及嵌入式强。
INMO Go可配近视镜片
此外,INMO Go还可以配备与之贴合的墨镜镜片,户外旅行时AR眼镜摇身一变,便可作为时尚墨镜使用。
重量可以说是此次新款的核心亮点之一,INMO Go的重量仅50g左右,是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轻量级AR眼镜。
陀螺君在日常佩戴几小时的情况下,并未觉察到明显不适。只是随着时长增加,鼻梁会感受到一定的重量,以及耳部会有些许不适感。毕竟普通的近视眼镜重量是在20-30g不等,AR眼镜还有进步空间。
再看INMO Go的镜腿设计,为了能够适配大部分人的头型,INMO Go的镜腿可向外调节3度,增加佩戴舒适感的同时,提高用户适配性。
扬声器和麦克风都位于镜腿位置,可有效收音来应对语音指令,以及提供更沉浸的音频体验。
手机拍摄:INMO Go自然调节弧度
眼镜的交互方式支持语音、镜腿触控以及物理按键三种融合使用,由于不配备摄像头,所以其无法支持手势交互以及6DoF空间定位等。
2、透过率85%,入眼亮度超2000nits,全天候成为可能
对于AR眼镜来说,要实现真正的日常佩戴,除了轻薄之外,光学参数也极其重要,这也是为何衍射光波导与Micro-LED的结合会如此被看好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Birdbath、自由曲面等光学方案,衍射光波导能实现更高的透过率,最高可达85%-90%,据影目称INMO Go的透过率为85%,与普通玻璃或树脂眼镜无异。
单目设计,一方面节省Bom成本,同时,在日常使用中也能避免过多遮挡视线,从而适应更多使用场景。
亮度也是评判眼镜能否适用于各种光线场景的重要参数,衍射光波导的光效非常低,仅1%左右,所以要获得更高的入眼亮度,则要求屏幕自身有足够的亮度。
目前单绿色的Micro-LED屏幕亮度最高已达到500万尼特,在光效极低的前提下,也能实现超过2000尼特以上的入眼亮度,即便是户外阳光场景,也能看清屏幕。
3、「千元级」定价,卷入传统眼镜行业
INMO Go的定价确实出乎了人的意料之外,可以说直接卷入了传统眼镜市场。像配一副近视眼镜价格也在500-3000元之间,时尚眼镜的价格更是高低不一。
而目前市场上AR眼镜的售价多在2000-4000元左右「以国内市场为主」,而在更早几年AR眼镜的价格几乎都在6千元左右。
国产AR眼镜的价格几乎与中端智能手机价格基本一致,INMO Go的推出直接将AR眼镜的价格打了下去。甚至在应用上几乎覆盖了近视与时尚以及其他功能的需求,兼具了AR+日常眼镜的性能,或会推动了AR眼镜向消费端加速迈入普及。
此外,据Sa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眼镜市场收入将达到1415亿美元,且预计每年增长4.37%。随着眼镜的功能性增多以及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眼镜市场的规模不容小觑,INMO Go或将能够打开新的眼镜市场局面。
「信息提示」大场景下,死抠细节
众所周知,AR眼镜在C端想达到真正量化级别的市场,还需要面临技术上种种掣肘。目前诸多AR眼镜像应用场景、交互方式、外观和佩戴舒适性以及电池续航等都有许多问题都有待解决。
尤其是应用场景,同为主打信息提示的轻薄型AR眼镜,如何将各个细分功能和场景做到有用、易用、好用,对于产品人来说,对技术、功能和人性需要有极深的理解。
关于应用场景的思考,影目打出了另一套逻辑的产品路线,将场景聚焦在户外助手、商务助理、语言学习三大方面,围绕三大细分场景,深挖应用功能。
1.消息提示、通话、音乐,随时可得
和市面上大多数同类型AR眼镜一样,INMO Go除了主打翻译、提词、导航外,还主电话、听歌、消息提示等常用功能。
对于商务办公人群来说,在开会期间也可以随时查看消息,无需频繁看手机或手表。而对于办公日程比较繁杂的人群来说,日程提醒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不会遗漏掉一些重要事情的安排。
同时,相比蓝牙耳机与音频眼镜,INMO Go在听音乐时,能够直观看到歌词,不需要点开手机再去查看。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回到主页面几分钟,INMO Go会自动锁屏,将眼睛重新拉回现实世界。
手机拍摄:INMO Go音乐界面可显示歌词
此外,如果有电话进来,也可以直观看到来电人号码并进行回复。
2.引入GPT,答案近在眼前
INMO Go的另一个宣传点是引入了GPT,能够实现即时问答,如百度百科搜索、语音助手聊天、语音查询资料等智能交互。
在操作上也很方便,只要轻点镜腿上的触摸区域,眼镜即可开启拾音,并可同时将语音内容传输至手机。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在拾音过程中,AI智能回答的反应速度并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延迟或者其它卡顿的负效果。整体上体验较为流畅,相对能够做到即时即答。
不过对于一些泛问题,AI的回答也是比较泛的,诸如问住宿、美食等,不如一些类百度百科的标准问题精准。
手机拍摄:INMO Go AI助手聊天界面
3.骑行+步行HUD导航
导航是生活中非常高频的场景,无论是驾车、骑行还是步行,几乎大多数外出的人都有需求。除了汽车有HUD,步行、骑行一边低头看手机一边导航,从用户体验侧并不是最优解决方案。
INMO Go的导航系统在用户骑行时,导航信息可以直接呈现在眼前,不需要频繁低头去看手机。由于地图实时显示在眼前,对于路痴人群来说,途经一些复杂路口也不需要担心方向问题。
此外,对于喜欢边骑行边听音乐的用户来说,INMO Go还可以实现音乐与导航的界面共存,同时透过镜片可以看到现实环境。
手机拍摄:INMO Go骑行导航界面(拍摄设备原因,图中显示效果略微过曝)
只是有一点,INMO Go导航界就体验来看,画面显示内容过多,在骑行较为复杂的道路时,能明显感受到视野被遮挡。
不过据影目表示内部系统会不断更新,也会针对市场反馈不断优化。
4.八国语言实时翻,准确率近80%
目前,INMO Go支持8种语言翻译「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能够让用户拥有与其他任何人沟通的能力。
由于该AR眼镜形态与普通眼镜无异,并且是实时显示翻译,因而用户在看向字幕时,可以保持正常交流,不用突然寻找按键和等待转录等尴尬动作。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佩戴者本人,旁人几乎听不到语音,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隐私保护,但是如果是在嘈杂的环境下或者是人多的情况下,沟通效果会大打折扣。不过就目前的翻译效果来看,准确率预估可以达到近80%。
手机拍摄效果
5.演讲者的得力助手
在演讲、直播、主持等场合,用户可以通过INMO Go的眼镜镜片实时查看文字提示,完全实现脱稿演讲。
提示的形式可以是关键词也可以整段提醒,只要在手机端调整好提示的字体大小以及速度就好,对于日常演讲来说也是个很实用的功能。
就体验来看,阅字很清晰,也可以调节播放的速度和字体大小,但是并不能断行显示,如果只是想简单提示关键词,且关键词较多的话,用起来不太好梳理逻辑。
手机拍摄:INMO Go提词效果,阅字很清晰
野心不止「AR眼镜」,千元级「鲶鱼」能否撬动市场
「将AR眼镜定义为手机之后的下一代移动终端,扑上去、抓住它」。
这是目前众多创新企业以及一些手机厂商对自身企业发展提出的要求,毕竟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就意味着新的变革,是众多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大好机会。而谁能从这场AR眼镜的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苹果」确实也充满了诱惑。
自去年以来,消费级AR眼镜就不断涌现出新的品牌。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有接近200家与AR眼镜有关的新企业成立。
手机厂商端联想、OPPO、华为均有推出自己的智能眼镜的产品。而国内AR明星企业雷鸟创新、Rokid、XREAL与影目等均交出了自己消费级产品的成绩单。
今年,影目更是进一步发力,用INMO Go在自家产品线上将消费市场的各个应用场景打通。INMO Go这款AR眼镜看起来虽不很酷炫,但可以作为一款普通眼镜,体积小巧佩戴方便。
在应用场景上INMO Go也不以观影、游戏为主,反倒是主打轻量化的应用,更实际贴合生活中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将导航、通话、翻译、语音助手等功能玩明白。
其实,从影目所发布的产品路线来看,影目的野心不仅仅是把AR视为一款通用型娱乐设备,而是更普世的日常工具。
国内消费级AR眼镜真正意义上起步于2022年,产品形态琳琅满目、定位百花齐放,AR市场还未进入稳定发展状态。虽然AR新品层出不穷,但一年小几十万的出货量,离传统消费电子市场动辄千万上亿的体量,仍有非常大的距离。
轻薄形态、大FoV、低功耗、长续航、高亮度、虚实融合……对于理想中的AR眼镜畅想从未止步,但显然,市场必须遵循技术的客观发展规律,基于当下成熟的技术来定义产品和功能,才是更可行的路径。
无论是「巨幕观影神器」,还是AR骑行、泳镜,亦或是「信息提示工具」,其背后的逻辑都在于将产品在场景中的「价值」传递给用户,而相对于拓展新的场景,在原有需求上「体验升级」,更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
从笔者的观点来看,相对于AR+眼镜,眼镜+AR的路径对于用户来说更易接受,毕竟全球近视眼镜+墨镜用户多达数十亿。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当前全球近视人数约25亿,中国近视人群人数多达6亿,并且这个数量仍在快速上升中,预计到2050年,全球近视人群将达49.5亿。而墨镜作为功能+时尚单品,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墨镜市场规模达到1098.44亿元。
眼镜+AR,意味着其核心基础必须是从一副眼镜出发,传统眼镜所追求的设计感、佩戴舒适性、镜片透光率,细化到更具体的部分包括镜片宽度、中梁宽度、镜腿长度以及看不见的数据,如镜片高度、镜架开放位、镜架倾角度等等,都是AR眼镜企业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量的。而墨镜上追求的外观美感、防紫外线系数、可见光过滤的同时,不引起视物扭曲和颜色失真……
从一款普通眼镜的角度,INMO Go轻薄的外观形态、可折叠镜腿、佩戴舒适性、透光率等方面虽然仍有进步空间,但在现有技术限制下可以称得上是一款优秀的产品。
而从功能性和智能化来看,除了常规的翻译、导航、题词、音乐之外,语言学习、AI助手的加入无疑让眼镜的价值和场景价值进一步扩大。
适当在功能上取舍,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更高级的策略。
AR眼镜市场,在期待一个拐点。
INMO Go的发布,将衍射光波导+Micro-LED技术路径的AR眼镜带入「千元级」,或许是这个拐点的开端。而消费市场能否就此打开,笔者认为,价格会成为市场打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绝对因素,最终核心将在于场景与产品价值的持续验证。